索引号: | 14252380/2025-00004 | 信息分类: | 工业、交通/其他 / 通知 |
发布机构: | 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 | 2025-01-23 |
文号: | 无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市工信局2025年工作计划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2025年,市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冲刺决胜”年度主题,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抓紧抓实链群培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智改数转、企业培强、生态优化等重点任务,细化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产提质、信息化发展提速跃升,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推动“十四五”顺利收官。
(一)聚力链群化发展,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强化集群思维,深化产业研究,在六大主导产业和十条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全力构建我市“4510”现代产业体系(即石化化工、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4个先进产业集群;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绿色能源和前沿材料5大新兴领域;信息产业、绿色食品等10条重点产业链;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未来产业)。一是加速壮大4个先进产业集群。石化化工产业以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嘉澳、德邦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加快连云港石化α-烯烃、盛虹化工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通从大宗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端化工新材料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力争产值突破2400亿元。新医药产业聚焦重点项目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放大创新药拉动效应,争取3个以上1类新药获批上市,新药销售占比超过60%,加快抗体药、小核酸药等重磅产品线落地,产值突破750亿元。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领域,化工新材料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中复神鹰碳纤维、中韩科锐EAA、凯实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产值突破9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明确海洋装备、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汽车零部件等“1+3+4”产业发展方向;发挥连云港论坛溢出效应发力安防产业,加快建设公共安全科技产业园;低空制造向飞行器表面材料、结构件、无人机管控系统等方向发展,产值突破500亿元。
(二)聚力项目化建设,提升增长后劲。牢牢把住工业投资牛鼻子,以有效的投资实物量夯实工业发展后劲,紧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一是壮大工业投资体量。摸排年度400个左右重点工业项目库,推荐15-20个纳入省重大工业项目库,细化序时任务、实时跟踪推进、定期督查推进,确保全年工业投资超过1600亿元。对盛虹化工新材料、长华化学二氧化碳聚醚等年度投资超10亿元项目成立专班服务,加快投产达效。二是加快大规模设备更新。落实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各项政策,重点引导医药行业化药生产设备、包装检测等通用设备改造,纺织行业化纤长丝、织物染整等设备更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个以上,重点推动新海石化、丰益等化工企业实施老旧装置改造提升,兴鑫钢铁高炉低碳绿色化升级。分行业组织开展设备更新政策宣贯会、银企对接会等,积极争取国家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省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项目。三是提升园区承载力。密切跟踪化工园区扩区申报审查进展,指导园区高标准完善基础,提升本质安全环保水平。指导省级以上园区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东海硅材料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提升,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海州区纺织设备、流体装备,灌南县食品添加剂等一批省级特色中小产业集群。适时修订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工业集中区提升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县域经济增长极。
(三)聚力高端化创新,提升竞争优势。着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协同推动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申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项目20项以上,滚动建立5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实施重大攻关项目2个以上。突破一批高能级行业创新平台,新增40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康缘创新中药、灌南化工纳入省中试平台培育库,支持盛虹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二是系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聚焦医药、材料、装备等重点产业,组织企业赴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搭建产业与技术的沟通对接桥梁,共同推进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新增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 项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6个以上。三是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构建“先进领跑”“标准约束”“监察执法”“诊断服务”多轮驱动的工业节能降碳新模式,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用能项目的监督管理,对石化、钢铁等重点领域对标国家能效标杆水平加快实施绿色化改造,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保持船舶修造行业安全平稳发展趋势。
(四)聚力“数智化”改造,提升转型动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智改数转提速扩面。制定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和2025年工作方案,在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延伸,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和行业改造指南推广,“点线面”结合加快普及实施。梳理300个标杆创建储备库,建设100家以上基础级智能工厂、10家以上先进级智能工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能车间改造全覆盖。二是推进企业上云用平台。联合专业机构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订单式、菜单式改转方案和“小快轻准”的数字化产品,轻量化、低成本的管理软件广泛应用,梯次培育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三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保障。深化千兆网络应用,推进万兆入园、千兆进企,推动徐圩新区建设“万兆园区”,建设升级工业5G独立专网,打造“5G应用扬帆之城”,引导5家企业实施5G工厂建设。推进悟空智算、大数据中心等建设运营,以算力资源参与人工智能、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
(五)聚力梯次化培育,提升规模效益。以企业培育为关键抓手,打造“大而强”“专而精”“小而优” 的发展梯队,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群主企业、链主企业和百企引航企业,通过生产要素保障、专项资金支持、金融资本投入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力争过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超20家、超百亿企业达到12家。二是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按照不低于规上企业数60%的比例动态调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创新型中小企业总量超过1000家。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中心建设,大幅提升培育精准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22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突破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7家。三是加快规上企业扩容升级。建立400家“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做好跟踪调度、分类指导,市县(区)联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扩产升规,推动新上项目尽快投产入规,全年新增规上企业数200家以上。
(六)聚力精准化服务,提升发展生态。牢固树立为企服务“头号工程”,精准对接企业诉求,全力营造亲商重企发展环境。一是打造便捷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三级服务中心+服务专员”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便捷专业服务;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中心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推送、问题诉求化解、政企常态沟通等服务质效。二是制定领先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梳理,制定新一轮国内领先的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支持政策,修订推动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等措施;全力争取省级以上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整合优化市级涉企专项资金,最大限度让企业免申即享、直达快享。三是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深化“一起益企”服务品牌,协调多部门联动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全方位要素保障。指导金融机构推出“智改数转贷”等特色产品,推动“园区保”全覆盖。充分发挥市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重大产业链项目招引,深度服务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