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380/2011-00014 | 信息分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 | 2011-02-01 |
文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市经信委2010年工作总结 | ||
内容概览: | 2010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结 | ||
时效: | 有效 |
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扩量提速
创新创优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连云港市经信委
2010年,在省经信委的指导帮助下,连云港市经信委坚持以提速增量、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企业运行调度,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增长。
一、工业经济扩量提速增效,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全市16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5亿元,增长21.1%,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5.1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1904亿元,增长47.2%,增幅居全省第2位;利税241亿元,增长43.3%;利润156亿元,增长48.2%,利税和利润增幅均居全省第4位,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继续呈现良性同步增长态势,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依托200多平方公里的园区载体,以工业发展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提升项目建设成效,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重点开展了四次主题活动:沿海开发工业发展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集中开工4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74亿元;重大项目领导服务帮办活动,筛选出38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施市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工业发展项目难题集中会办活动,共受理办结项目推进中的难题40个,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创造有利条件;工业发展项目现场观摩活动,对全市项目推进成果进行集中检阅、现场考评。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800亿元,新开工、新竣工过亿元项目分别达到91个、50个,其中过10亿元的项目分别达到7个、11个。新海石化、国电联合动力、阳光晶源、晶海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珠江钢管、环球铜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精品钢基地等多个旗舰型项目正在扎实推进。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大临港产业快速发展,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茁壮成长。2010年,全市实现临港产业产值860亿元,增长5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5亿元,增长48.4%。新医药产业培育出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正大天晴、豪森药业4家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新材料产业形成以中复神鹰碳纤维、东海硅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打造出以中复连众、国电动力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完整产业链,光伏光热领域的太阳雨、阳光晶源、晶海洋等一批企业领跑行业;钢铁产业镔鑫特钢、兴鑫钢铁等骨干企业形成规模,后道的铁合金、钢压延等项目加快汇聚;石化产业新海石化一期年产100万吨延迟焦化和二期年产120万吨重油深加工、300万吨原料油预处理项目建成投产,产销超百亿。
坚持把两化融合作为立委之本,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连云港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邀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连云港市区域信息中心发展规划》,与省经信委共同举办江苏省第一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训班,邀请省经信委领导和国内著名专家作专题演讲,培训各单位人员200余人,在全省地级市尚属首次。开展全市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活动,信息化标杆企业达到47家。推进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工作,港口集团入选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和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正大天晴、连利水表等5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海石化、太阳雨太阳能等6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总数位居苏北第一。在典型示范企业带动下,全市93家一站两中心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明显。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新医药、新材料、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工信部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积极推进,康缘药业中药制药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新增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家、21家。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恒瑞医药、康缘药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太阳雨等2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天明机械等5家企业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3家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全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7家创业基地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校企共建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材料、机械装备等3个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和20个技术创新平台,选派120余名专家教授进驻260家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力提升。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通过狠抓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节能和执法监督等工作,组织实施节能应急调控方案,提前完成了省政府安排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2010年,连云港市经信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全市部门目标考核和软环境测评中,连续第6年荣获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一等奖,连续第6次被评为全市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十佳单位。委原材料工业处、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处被评为全市十佳处室;经济运行局、综合规划处、科技与质量处、原材料工业处、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处被市级机关工委授予优质服务处室。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建立3+1个性化融资服务平台。即实施微小企业牵手助贷工程,为微小企业成长提供融资服务;春风进万家创业助贷工程,为个体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成长型企业助推工程,为成长型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开展金融服务日活动,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面对面的融资对接服务,全年落实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贷款30亿元。
针对生产要素偏紧形势,完善协调保障服务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区)、企业四位一体的运行监测网络和协调联动机制,开通24小时服务企业热线电话,加强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和重要原材料的产运需储衔接和紧急调度。开展企业发展难题会办活动,为企业解决了涉及融资、行政审批、基础设施配套、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难题100多个。
针对新型工业化要求,创新激励考评体系。完善县区工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经济效益、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通报,对工业投资项目着重考核竣工率、投产率、达产率,引导和促进工业发展向量质并举、质效统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