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首页 工作总结
索引号: 14252380/2010-00027 信息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文日期: 2010-01-31
文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市经信委2009年工作总结
内容概览: 2009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结
时效: 有效

市经信委2009年工作总结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1-31 00:00:00

2009年,市经贸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难得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力保强劲增势、提升跨越后劲的年度工作主题,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逆势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2009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平台。通过强化工业运行组织协调,狠抓关键措施落实,集中开展难题会办,加大财税、社会保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持了近年来形成的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60.2亿元,增长16.5%;实现销售收入增长31.4%,利税增长28.5%;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二)跨越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把握江苏沿海开发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规划、政策和项目对接,不断增强工业增长的拉动力。加快优化新一轮生产力布局,快速启动徐圩新区开发,打造新型临港基础工业承载平台。编制实施船舶、装备制造等9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促进工业优化升级意见,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全市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5个、过10亿元项目14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627.8亿元,增长25.5%

(三)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推进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37亿元,增长48.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围绕培育千亿产业板块和百亿企业集群,加快优势产业培育,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85户,过30亿元企业5户。

(四)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坚持把保增长与抓创新、促转型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和服务平台搭建。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省硅产品检测中心、高性能纤维产品检测中心积极推进。新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否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100余个,单位GDP能耗下降4.72%,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

二、2009年全委重点工作

2009年,市经贸委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提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强化对经济运行监测调控。一是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增强调控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和完善全市经贸系统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统计、财税、金融、供电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委领导联系县区制度、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典型企业沟通制度,继续坚持日协度服务、旬分析排查、月难题会办,认真做好经济运行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及时发布宏观调控、产业导向、优惠政策等动态信息,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预测预警,引导工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牵头制定煤电油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保证全市各行各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正常进行。在电力迎峰度夏期间,编制了《全市2009年电力供应应急预案》,并组织了应急演练,确保了全市城乡居民、重要单位、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正常用电。

(二)强化重点项目跟踪落实。按照在谈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推进思路,在全市开展工业投资和项目推进三比三看竞赛活动,通过月度分析通报、季度跟踪检查、半年督查会办、年终观摩表彰四种形式组织推进。一是比推进力度、看投资总量。重点比工业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全年工业投资总量目标,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二是比推进速度、看开工项目。重点比项目前期准备、立项审批、资金到位等重点环节,增强项目投资信心,突出项目开工和推进实施效率,确保项目早开工、多开工。三是比推进成果、看竣工项目。重点比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控制,加快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按时竣工,尽快形成有效产出。

(三)强化企业难题会办服务。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积极组织工业条线通过难题会办这一重要平台,切实加强企业的协调和服务,加强24小时企业服务热线的值守和难题的交办跟踪工作,及时收集、整理、转达和反映企业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要素、配套、行政等各种难题。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全力解决并密切跟踪项目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积极与各难题承办单位及相应企业对接沟通,主动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有关条件和手续,加快难题办理进度,全力争取难题得以尽快解决。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与邮政储蓄银行连云港分行共同推出了春风进万家创业助贷工程,为6487位创业者发放贷款4.09亿元。联手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深入推进牵手成长助贷工程,向432家小企业发放贷款11亿元。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全市纳入备案管理的担保机构,为1973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达到46.75亿元。

(四)强化政策规划引导扶持。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经贸委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和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化工四个产业振兴规划。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两化融合,在省内率先研究制定《连云港市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连云港市信息化标杆企业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经贸委牵头推进落实的11项事项,制定了细化的工作方案。

三、2010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做好2010年经贸工作,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发展环境

1、从宏观环境看。目前中国经济稳步回升的大势已定,经济增长在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庞大的国内需求的支撑下回升,但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外需依然低迷不振,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在外需缩减、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分化加剧,行业增长主要靠少数优势大企业,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按照经济周期规律,经济从收缩期转为复苏期要经历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两个阶段。目前去库存化尚未结束,去产能化还没有完全展开。去产能化难度很大,需要借助市场力量调整结构,实现产业供需基本平衡。

2、从我市情况看。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平稳运行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增大。但工业经济运行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重大增长点项目缺乏。依托临港沿线、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新增长点项目还不多,作为主要依靠增量拉动的我市工业,因前期重大新增长点项目自2009年开始产出,2010年工业持续增长的压力较大。二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我市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快,既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同时又给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增加了压力。

(二)工作思路。2010年,我们将围绕高扬创新大旗、推动全面跨越年度工作主题,以壮大工业总量、提高发展水平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临港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方向,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具有连云港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重点工作

1、集中力量主攻投入,加速增量扩张,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工程。重点抓好恒特抗肿瘤药物等6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离子膜氯碱、多晶硅等60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100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260亿元。启动实施连云港碱厂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跟踪推进沿海开发重大签约项目,力争早日落户,开工建设。二是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工程。把沿海开发专题招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吸引海内外资本投向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重点以67个投资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为抓手,跟踪推进,强化督查,加快突破。三是实施园区功能提升工程。强力推进徐圩新区开发,为完善沿海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新的平台。启动省级开发区申报扩区工作,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建设。抓住省调整共建园区政策的契机,创新园区共建共用机制,加快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大力引进产业互补性强、经济拉动力大的合作伙伴,推进日本生态高科产业园、深圳产业园、高新化纤产业园建设,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四是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启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百亿工程,建设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0家。

2、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放大规模效应,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结构层次。着力抓好四个推动:一是突出港口带动,推动临港产业加快集聚集群。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临港产业。重点推进新海石化二期建设,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全市船舶修造产值达到100亿元。二是立足良好基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向高端集聚跃升。积极打造高性能纤维材料、风电装备等特色产业链,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延伸,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0亿元。三是瞄准战略前沿,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扩张。坚持高端切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科技信息、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依托田湾核电、中复连众、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载体平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强化需求对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发展。重点抓好9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3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中介、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实力,提升综合配套能力。

3、大力突破关键环节,强化创新驱动,切实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创新平台、主体、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检测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尽快形成研发能力,扎实推进硅产品、高性能纤维、风力叶片3个检测中心建设,组织实施海陆基风力发电机组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二是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新建各类研发机构30个,培育信息化标杆企业10家、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10个,争创省以上名牌10个。三是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依托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等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

4、高度重视集约节约,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措施,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30家以上。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把节能减排准入门槛,严格项目审查环评,组织实施30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确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坚持实行集约开发。全面落实工业项目集约用地措施,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5、更加注重政策指导,改善服务方式,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主要强化三项工作:一是积极争取落实政策,使企业轻装上阵。积极配合国家部委和省有关方面,细化完善推进沿海开发的扶持政策,争取在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更大支持,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着力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扶危解困。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不断完善调度经济运行、扶持产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的措施办法。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让企业专心发展。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强化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增强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