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380/2009-00012 | 信息分类: | 其他 /决议 |
发布机构: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发文日期: | 2009-09-14 |
文号: | 连政发〔2009〕129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连云港市化工产业振兴规划纲要》 | ||
内容概览: | 连云港市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规划实施。 | ||
时效: | 有效 |
化工产业是资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影响面广、经济总量大等特点,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给我市化工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引导我市化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规模总量扩大。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02家,完成销售收入1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6%;实现利税1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13.5%。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家,1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亿元以上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18.7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78.6%。
2、特色产业显现。从产业架构上看,我市已形成了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农药与化肥(农用化工)等为主,海洋化工、精细化工等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其中:纯碱、山梨醇、氯化苄、邻(对)苯二酚、磷化铝、溴甲烷、八溴醚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名列前茅。2008年,全市产出纯碱169.5万吨、烧碱3.6万吨、硫酸12万吨、盐酸7084吨、化肥16.1万吨、农药3387.6吨、邻、对苯二酚7260吨。
3、企业发展加快。我市现已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享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连云港碱厂和德邦集团的纯碱生产规模均位于全国纯碱生产厂家前列,罗盖特公司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山梨醇和淀粉生产基地,三吉利公司生产的苯二酚在国内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益海油化建成27万吨/年天然脂肪酸和8万吨/年天然脂肪醇项目。一期投产、二期在建的金茂源公司30万吨/年生物乙醇及其衍生加工项目、万海化工的1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深加工制丙烯及其后加工产品等项目,对于进一步拓展我市化工产业的发展领域,延长化工产业链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4、产业布局优化。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南翼的灌南县堆沟港化学工业园、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北翼的柘汪临港产业区和海洲湾生物科技园区均是与化工相关的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吸纳了不同的投资项目。另外,板桥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纯碱、氯碱的上下游项目,延伸盐化工产业链。
5、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高新技术企业6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多个,同时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发明专利的产品和技术,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结合的产学研一体的研发、生产体系也已初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1、市场供需不确定性增加。自2008年8月份以来,国内外市场行情出现急剧变化,特别是原料价格、能源价格和产品价格的波动,产品出口订单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部分化工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
2、大企业大集团较少。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连云港碱厂、德邦集团、益海油化3家,而据2007年省经贸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省产值过10亿元的化工企业有68家。
3、上下游产业链薄弱。近几年,我市招商引资中所着力吸纳的许多医药中间体、染料、农药和化学助剂等传统精细化工项目,与本市其它相关行业没有紧密地配套联系,主要化工产品主要出口和外销,而没有应用于本地加工生产其他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发展环境
1、宏观政策的调整促使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下,部分产能落后、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被淘汰,产业重组步伐将会加快,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会被重新洗牌,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有助企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同时,随着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启动,为生产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产品竞争能力强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化工产业提供支撑。化工行业有着较长的产业链,随着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化工行业配套的诸如轻工、纺织、有色、汽车等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能对化工产业的需求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另外,随着内需的逐步扩大,交通、住房等领域的需求仍在刚性增长。
3、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加快,许多大企业、大集团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且拥有为数不多的省级化工产业园区,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中,优先在连云港选点建设新的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已经形成共识。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为基础,产业链为特色的化工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层次大幅提升、环保要求全面达标、资源利用逐步高效、产业特色竞相彰显。
(二)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市化工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500家,比2008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培育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争取建设一个国家农药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链。
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扶持新海化工等现有在建项目,四年内力争完成8亿元投资。建设乙烯产业链和丙烯产业链,注重发展芳烃产业链。重点突破炼油化工一体化现代大化工基地的争取工作,充分利用我市沿海临港、水利能源、土地交通等优势,加快产业港和专用码头建设,加强前期调研和经济技术论证,抓紧做好大化工项目立项前的各项准备,积极承接化工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招引乙丙橡胶、氯化聚氯乙烯树脂(CPVC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PVDC树脂)、丙烯酸和丁基橡胶等项目。
盐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中包括纯碱化工产品链和氯碱化工产品链两个主要部分。纯碱部分,要拓展深加工,发展过碳酸钠、双乙酸钠等衍生产品;氯碱部分,加快离子膜烧碱的实施进度,四年内完成6.3亿元投资,一期项目竣工投产。
生物化工产业链。扩大进口木薯干的利用,有序扩大乙醇生产。推动利用乙醇脱水制得生物乙烯生产技术,进而与石油化工配套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如环氧乙烷、乙丙橡胶等。以罗盖特的山梨醇生产能力为基础,加大麦芽糖醇和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展多元醇和淀粉衍生品的生产,45万吨玉米淀粉项目竣工投产。
农用化工产业链。保持德邦集团氯化铵化肥生产优势,兼顾环保和效益,高质量、多品种的发展复混肥,把我市建设成为农用肥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企业,发挥现有企业有机磷农药的技术经验,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工艺,积极发展丙溴磷、乙酰甲胺磷、辛硫磷等中、低毒产品。抓住建设离子膜法氯碱装置的有利时机,利用氯甲苯的原料优势,开发蕴涵市场潜能的含氟农药,逐步发展一批含氟的芳烃中间体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含氟农药新产品。利用我市产有丙酮的原料条件,积极发展处于市场起飞阶段的吡蚜酮农药新品种。
硅化工产业链。充分利用我市优质充足的硅资源,进一步巩固环氧膜塑料的技术地位和市场优势,不断扩大延伸加工无机硅系列的偏硅酸钠、硅胶等新兴产品。结合离子膜法氯碱装置的建设,利用氯气和外购甲醇生产有机硅的主要原料氯甲烷,以此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硅系列产品。
海洋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溴加工系列产品,扩大已有一定基础的溴系阻燃剂、溴系中间体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就地就近为农药、染料、医药等提供原料配套。依托纯碱或氯碱装置,考虑建设规模适宜的海水淡化装置,提取固体海盐和井盐盐卤,联产水合硫酸钙、溴、镁、钾等化工产品,再围绕溴、氯、镁、钠、钾等系列产品,发展海洋精细化工,培育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产业链及其衍生产品。
(二)优化产业布局,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我市现已形成了三个化工集中区,分别是赣榆柘汪(海头)工业园区、堆沟港化工产业园区、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在以后发展中,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发展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环境治理好、污染排放少、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在赣榆柘汪(海头)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园区、灌南堆沟港化工园区建设环境友好型精细化学品工业园、灌云燕尾港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型工业园区。抓好一批基础较好、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稳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重点企业,在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和产品链衍生、与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在石油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等产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三)深入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依法关闭违规的小化工企业,关闭、淘汰、整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生产装置。化工集中区域外的化工企业要加快搬迁步伐,鼓励搬迁企业就地关闭或转产非化工产品。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积极研发和推广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前沿技术研究,着力解决节能减排瓶颈问题。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法对企业进行全程、动态监控,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四)依靠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化工行业关键技术开发,以建设技术中心来构建企业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技术中心构建共性技术开发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构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中介为桥梁、政府大力扶持的创新架构,加速技术创新向产业创新拓展延伸。积极争取和支持省海洋化工研究院早日在我市建成落户,鼓励化工企业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装备,通过技术创新为手段提升化工区的环境质量和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培育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四、政策措施
(一)抓好重大项目招引。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化工项目,通过一个或几个起龙头和中枢作用项目的进入,带动一批相关的延伸加工配套项目跟进,从而形成一条龙式的组合,在园区内形成原料与产品的互供和共享关系形成集聚效应。
(二)落实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有关产业链,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基础,应用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竞争能力。新建化工项目要进入化工集中区,对于特殊情况(如:为其他建成或在建项目配套的),需建设在集中区外的化工项目,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查,提出意见,经市政府同意后方可开工建设。严格执行化工行业准入门槛的要求。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上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在土地、信贷等支持上给与优先考虑。
(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债资金,申报省扶持资金。充分运用国家已出台的税收政策,积极落实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节能减排、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对重点结构调整项目进行财政补助。推进银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融资洽谈活动,加大对科技含量高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努力解决中小化工企业的贷款和担保问题。
(四)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要求,重大建设项目控制总量,加大对剧毒化学品、危险化学品控制、集中和管理力度。严把准入门槛,切实加强化工产业固定资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化工项目核准备案时,严格按照环评、安平和能评要求进行审查。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予核准,项目不得开工。严禁对拆分项目进行违规审批、核准和备案。
(五)整合化工行业资源。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按照股权多元化、产权明晰化、法人治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加快现有化工企业的改组,大力发展民营化工企业,引进先进外资化工企业,整合优化行业资源,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五、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围绕项目前期、项目建设和项目竣工等重要环节,加强重点化工项目推进的协调服务。建立重点化工项目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重点项目联系制度、联席会议协调制度、项目跟踪服务制度。
(二)做好协调服务。时刻关注重点化工项目资金筹措、技术保障、材料供应、设备订货、安装调试等重点环节,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这些项目按期推进,对在建大项目,抓好定向服务,按计划科学推进,确保质量和进度。
(三)严格目标考核。围绕调整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并进行分解和落实,明确责任人,实施目标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和重点任务的完成。
(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化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服务,引导改制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形成制度、技术、管理同步创新的内生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协调,制止同行企业无序竞争。
附件1:
关键技术
1、石油化工。重点推广应用新型催化技术、新型分离技术、节能降耗环保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
2、盐化工。重点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离子膜法烧碱技术等。
3、生物化工。重点推广应用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化学与生物耦合制备技术、生产产品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等。
4、农用化工。重点推广应用低毒、高效、低残留新型化合成技术、组合化学技术、转位技术、定向合成技术等。
5、硅化工。重点推广应用节能降耗环保技术、有机硅和无机硅系列产品生产技术等。
6、海洋化工。重点推广应用多功能生产装置技术、新型反应器技术、新型高效精馏技术等。
7、化工环境保护。重点推广应用源头治理技术、环境友好催化技术、绿色化溶剂技术、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等。
附件2:
重点项目
1、双菱化工公司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一期)
2、罗盖特淀粉公司年加工45万吨玉米淀粉项目
3、吉必盛硅材料公司年产1.2万吨白炭黑生产项目
4、新海化工公司一期年产100万吨延迟焦化项目
5、金茂源生物化工公司年产10万吨醋酐、20万吨醋酸丁酯、15万吨混合溶剂项目
6、宝邦化工公司年产1000吨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生产项目,乐斯化学公司年产6000吨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产品项目,嘉隆科技公司年产1500吨农药及其中间体项目
7、联化化学品公司年产4万吨生物丁醇及其附产品项目
8、湛蓝科技开发公司年产20吨有机肥、无机复混肥项目
9、宝诚化工公司年产4万吨亚氨基二乙酸项目,龙游化工公司年产2万吨亚氨基二乙酸生产项目
10、盛源化工公司年产1万吨吨离子交换树脂项目
11、金桥盐化集团矿卤日晒制盐生产项目
12、凯发新泉污水处理(灌云)有限公司污水处理项目
附件3:
工作分工
序号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参与单位 |
1 |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重点项目 |
市经贸委 |
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 |
2 |
省、市、县安排扶持资金。 |
市财政局 |
市经贸委、市发改委 |
3 |
充分运用国家已出台的税收政策 |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
市发改委、市经贸委、 |
4 |
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 |
市经贸委、 人行连云港中心支行 |
市财政局 |
5 |
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鼓励使用存量用地,引导企业向园区和化工集中区集中 |
市国土局 |
市经贸委、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 |
6 |
控制总量;严把准入门槛,加强化工固定资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市环保局 |
|
7 |
开展新一轮化工整治 |
市经贸委 |
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
8 |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平台。建立高级人才引进机制和专项资金;加强企业职业技术教育 |
市科技局、市人事局 |
市财政局、市经贸委、市劳动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