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位各类业务文件
首页 本单位各类业务文件
索引号: 14252380/2024-00023 信息分类: 工业、交通/其他 / 通知
发布机构: 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文日期: 2024-03-26
文号: 连工信发〔2024〕32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
内容概览:
时效: 有效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6-07 10:35:49

各县区(功能板块)工信部门;局各处室、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优化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及连云港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省“1650”产业体系、市“3410”产业体系发展特点和企业服务需求为重点,夯实基层基础、优化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完善评估机制,逐步构建起纵向联通、横向协同、优质高效的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做好新质生产力的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

把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加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服务保障,到 2025 年,工业和信息化公共服务机构更加充实完善,市、县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市中小企业服务联盟专委会扩充到8—10个,争取每年培育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10个以上。力争通过 3-5 年努力,加速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产业服务体系,达到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一流公共服务体系

1.积极融入全省企业服务“一张网”。强化市县区统筹推进,主动融入全省企业服务一张网,积极向上争取省级服务资源及专项资金,实现服务资源提档升级。以局公众号、网站为基础,借助省“数字工信”平台,加强涉企信息和公共服务资源归集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办公室、综合处、运行监测协调处、投资与技术改造处、信息产业处、中小企业处、服务体系处)

2.建立服务资源“五个库”。一是建立优质企业库。全面收录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领航企业等优质企业相关信息,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二是建立惠企政策库。收录汇集国家和省市支持产业、企业发展的各类法律政策,实现分类查询、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三是建立优质服务机构库。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高机构协同服务、精准服务、智慧服务能力。四是建立服务产品案例库。按照维度,进行服务产品和服务案例分类展示。五是建立金融产品库。收集整理普惠类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及时匹配金融资源,丰富金融产品选择,提升融资效率。(中小企业处、服务体系处、中小中心)

3.健全三级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市、县区与重点园区(乡镇)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新设、重组、政府委托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重点园区及重点工业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服务平台。指导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做好政策信息、诉求响应、权益保护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服务力量与服务资源下沉。(服务体系处、中小中心)

(二)打造一流产业服务体系

1.聚力政策信息服务。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工作方案》,全力推动政策措施应享尽享。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产业联盟等各类智库和社会组织作用,开展中小企业大讲堂、“处长讲政策”等专题活动,及时汇编发放惠企政策一本通,助力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产业政策导向和前沿技术方向,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综合处、产业转型升级处、节能处、生产服务业处、装备处、材料工业处、消费品处、信息产业处、政策法规处、中小企业处、服务体系处、中小中心等涉企服务处室)

2.聚力技术创新服务。充分发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作用,建立技术专家协作服务机制,优化提升集群(链)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小型微型创新创业基地等服务载体。推荐优质项目参加“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暨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创新处、信息产业处、服务体系处)

3.聚力智改数转服务。深入实施市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智改数转项目,征集和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改数转典型案例,分集群、分产业链组织开展智改数转活动,推广一批适用不同场景的优秀解决方案。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工业互联网服务进园区进企业,培育5G全连接服务工厂、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技术创新处、投资处、信息化处)

4.聚力投资融资服务。进一步优化政银企合作模式,组织银行、保险、风投等金融机构对企业提供需求调研、融资对接、金融咨询等服务。用足用好政府性引导基金、苏信贷、“园区保”,提升金融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关注企业上市需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路演环省行”“政府投资基金园区行”等活动,为企业直接融资搭建对接合作平台。 (信息产业处、服务体系处、中小中心)

5.聚力人才引育服务。动态掌握重点产业关键领域人才情况,深化产才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供需两端高效、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人才招引、培训研修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深化职业经理人培训、名校大讲堂等人才服务品牌,重点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开展工信领域10个专业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产业人才处、人事处)

6.聚力市场开拓服务。促进产业链高效精准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科研院所、平台企业等单位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加强产品、技术供需对接,引导链主企业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布采购需求,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综合性、专业性展会,为企业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台,全面融入省“1650”产业海外服务体系。 (产业人才处、中小处、产业转型升级处)

7.聚力日常综合服务。围绕企业合规经营,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助发展”活动,做好船舶、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政策宣贯,推动企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导企业依法依规申请用频、设置和使用无线电台站。围绕企业提质增效,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动绿色建材企业星级认证工作,开展中小企业巡诊。(政策法规处、无线电管理处、国防科工办、安全生产处、节能监察中心、无线电监测站、中小中心、绿建中心)

(三)搭建一流金融服务体系

1.强化金融政策。细化落实市“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促进方案,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在各县区开展“园区保”业务,按照“市场运作、风险共担”原则,为企业提供信用为主的综合信贷服务。宣传推广应急转贷资金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转贷续贷难题。

2.丰富金融产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产品供给,建立“金融服务E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扫码查询,提升融资效率。精准聚焦需求,持续推动专精特新贷、智改数转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放大信用赋能作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强化“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辅导。

3.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企业金融纾困力度,会同金融机构进行综合研判、分类处置,及时运用市应急转贷资金等政策工具,对生产经营前景良好、暂时性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进行支持。积极开展信贷、资本市场等金融知识专题辅导,提高企业金融知识水平和运用多种途径融资的能力。

(四)培育一流优质服务主体

引导支持优质服务机构做优做强,高标准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创新支持、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普惠型服务。将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集群促进组织、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纳入产业服务机构资源。

(五)创塑一流特色服务品牌

做优做精“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中小企业服务月、服务联盟进园区、“百企巡诊、千企升级”巡诊等品牌活动,积极参与三走进公益服务行、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省级公共服务品牌活动。鼓励县区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区域特色服务品牌。

(六)建立一流评估问效机制

根据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评审办法,评选一星、二星示范平台,并择优推荐申报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根据省市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梳理推荐优质服务机构。通过调研走访、现代化信息手段等方式,畅通企业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建立健全企业服务跟踪反馈机制。

四、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功能板块要将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产业体系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强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强化上下联动、定期沟通、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服务持续深入开展,并对企业服务质量开展跟踪评价。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资金,鼓励公共服务机构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撑产业集群发展服务水平。发挥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作用,支持省级及以上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重点优质品牌服务活动。

(三)强化队伍保障各县区、板块工信部门,局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围绕工作职能,打造专业服务队伍;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精特新服务专员队伍。局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党员服务队伍。集合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化资源,不断提升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水平,实现企业服务优势叠加,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氛围营造。培育亮点服务品牌,及时总结推广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并积极推荐至省级平台。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宣传推介工业和信息化服务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服务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连云港市产业服务体系涉企服务事项清单.xlsx


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3月26日